close

  記得大四時在安親班打工當課輔老師,學生問了我一題是非題:工作是為了滿足物質需求?我認為答案是對的,但其實正確答案和我所想的相反。當時我相當震驚,一方面覺得國小課程太矯情,我相信這種說法連老師都無法說服自己來實踐。另一方面又覺得,曾幾何時原來我也變得如此市儈了。



  連加恩,原本只是個自願到非洲服役的替代役男,卻發生連他自己都沒有預測過的改變,原本只是秉持著助人的信念,沒想到"事業"愈做愈大,從原本的醫療專長脫軌演出,幫當地人民鑿井、蓋孤兒院、從台灣募集七萬件的舊衣回收...。



  在他來到布國前,網路上的資料都是些冷冰冰的數字,在非洲的這兩年,就是在生活中去感覺這些數字,去感受這個世界的真相。例如騎腳踏車去來回五十公里的地方探望朋友,才體會到什麼叫做攝氏四十五度的氣溫。常聽到周圍的人在參加喪禮,才知道國民平均四十幾歲是怎麼回事。



  這本書中提到的一個小故事讓我很感動:在澳洲有一個著名的海灘,它聞名的地方在於每天的潮汐海浪帶來許多海星,當海星被留在沙灘上,就漸漸的被太陽曬死,成千上萬的海星屍體成為當地的奇景。有一天,沙灘上出現一個小男孩在撿海星,然後一個個丟回海裡,一旁一位老先生看到了就對他說"小弟弟,你看看這整個海灘的海星,你知不知道你這樣做,並不會改變什麼!"小男孩指著手上的一隻海星說"是的,但是對這隻來說,就造同的命運。"說著便將它扔近海裡。



 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,我們都是這個宇宙中小小的、渺茫的個體,我們的所作所為也許不會改變世界,就像連加恩,他的所作所為也不過是讓布國受惠、讓台灣人驕傲,但是對於受他幫助的那些村民來說,連加恩對他們的意義,實質更勝過浮誇的外交獎章。



  連加恩的無求付出讓我很感動,沒想到在這種所謂的第三世界中,反而見到了人性的最光明面。

 

  我曾經以為工作的意義說到底還是為了追求物質享受,其實這不正是這個社會給我們的價值觀嗎?小時候的課本總是要我們"兼善天下",長大後遇到了現實問題大人卻只要我們"獨善其身",瞬間這滿口的仁義道德全成了紙上談兵。我常常很疑惑,有時候我的一些小小理想常被許多人潑冷水,也許我的善心並沒有能力改變世界,但對於那些在我當義工期間曾受過我照顧的智障兒,對於那些曾受過我光顧的賣口香糖阿婆,我對他們的幫助至少可是他們當時心中小小的一盞燭光吧。



  Nobody can do it all, so everybody need to do a little.



  感謝這本書,讓我仍可保有心中那小小的信念。
















-----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afe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